在分布式系统中,为了确保每个节点生成的 ID 在整个系统中是唯一的,我们需要一种高效且可靠的 ID 生成机制。
分布式 ID 的特点
- 全局唯一性:不能出现有重复的 ID 标识,这是基本要求。
- 递增性:确保生成的 ID 对于用户或业务是递增的。
- 高可用性:确保任何时候都能生成正确的 ID。
- 高性能性:在高并发的环境下依然表现良好。
分布式 ID 的应用场景
不仅仅是用于用户 ID,实际互联网中有很多场景都需要能够生成类似 MySQL 自增 ID 这样不断增大,同时又不会重复的 ID,以支持业务中的高并发场景。
比较典型的场景有:电商促销时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的订单涌入到系统,比如每秒 10W+ 在这些业务场景下将数据插入数据库之前,我们需要给这些订单和数据先分配一个唯一 ID,然后再保存到数据库中。
对这个 ID 的要求是希望其中能带有一些时间信息,这样即使我们后端的系统对数据进行了分库分表,也能够以时间顺序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。
Snowflake 算法就是这样的一种算法,它最初由 Twitter 开发,并因其高效、稳定、可扩展等优点,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。
Snowflake 算法(雪花算法)
Twitter 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,是一个经过实践考验的算法,它的核心思想是:使用一个 64 位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。在这 64 位中,其中 1 位是不用的,然后用其中的 41 位作为毫秒数,用 10 位作为工作机器 id,12 位作为序列号。
- 1 位标识位:最高位是符号位,正数是 0,负数是 1,生成的 ID 一般是正数,所以为 0。
- 时间戳:占用 41bit,单位为毫秒,总共可以容纳约 69 年的时间。当然,我们的时间毫秒计数不会真的从 1970 年开始计,那样我们的系统跑到 2039 年 9 月 7 日 23:47:35 就不能用了,所以这里的时间戳只是相对于某个时间的增量,比如我们的系统上线是 2024-08-20,那么我们的时间戳就是当前时间减去 2024-08-20 的时间戳,得到的偏移量。
- 机器 id:占用 10bit,其中高位 5bit 是数据中心 ID(datacenterId),低位 5bit 是机器 ID(workerId),可以部署在 2^5=32 个机房,每个机房可以部署 2^5=32 台机器,可以容纳 1024 个节点。
- 序列号:占用 12bit,用来记录同毫秒内产生的不同 ID。每个节点每毫秒开始不断累加,最多可以累加到 4095,同一毫秒一共可以产生 4096 个 ID。
SnowFlake 算法在同一毫秒内最多可以生成多少个全局唯一 ID 呢?
同一毫秒的 ID 数量 = 1024 * 4096 = 4194304,也就是说在同一毫秒内最多可以生成 4194304 个全局唯一 ID。
雪花算法的 Go 语言实现
在本文中,我们将通过 Go 语言的两个库——bwmarrin/snowflake
和sony/sonyflake
,来详细探讨如何实现基于 Snowflake 算法的分布式唯一 ID 生成器。
1. 使用bwmarrin/snowflake
生成唯一ID
我们首先使用bwmarrin/snowflake
库来生成唯一ID。
package snow_flake
import (
"fmt"
"reflect"
"time"
"github.com/bwmarrin/snowflake"
)
func SnowFlake1() {
var (
node *snowflake.Node
st time.Time
err error
)
startTime := "2024-08-20" // 初始化一个开始的时间,表示从这个时间开始算起
machineID := 1 // 机器 ID
st, err = time.Parse("2006-01-02", startTime)
if err != nil {
panic(err)
}
snowflake.Epoch = st.UnixNano() / 1000000
// 根据指定的开始时间和机器ID,生成节点实例
node, err = snowflake.NewNode(int64(machineID))
if err != nil {
panic(err)
}
// 生成并输出 ID
id := node.Generate()
fmt.Printf("Int64 ID: %d type of: %T -> Type %v -> Value %v \n", id, id, reflect.TypeOf(id), reflect.ValueOf(id))
fmt.Printf("Int64 ID: %d\n", id.Int64()) // 也可以直接调用 Int64() 方法
fmt.Printf("String ID: %s\n", id)
fmt.Printf("Base2 ID: %s\n", id.Base2())
fmt.Printf("Base64 ID: %s\n", id.Base64())
}
代码解析:
- 时间戳与机器ID: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时间戳和机器ID。这里的时间戳用于记录从特定时间开始的毫秒数,而机器ID则用于区分不同节点。
- 生成节点实例:
snowflake.NewNode()
函数根据时间戳和机器ID生成一个节点实例。 - 生成唯一ID:使用
node.Generate()
方法生成唯一ID,并展示了多种表示形式。
2. 使用sony/sonyflake
生成唯一ID
接下来,我们来看一下sony/sonyflake
库的实现。
package snow_flake
import (
"fmt"
"reflect"
"time"
"github.com/sony/sonyflake"
)
func SnowFlake2() {
var (
sonyFlake *sonyflake.Sonyflake
sonyMachineID uint16
st time.Time
err error
)
startTime := "2024-08-20" // 初始化一个开始的时间,表示从这个时间开始算起
machineID := 1 // 机器 ID
st, err = time.Parse("2006-01-02", startTime)
if err != nil {
panic(err)
}
sonyMachineID = uint16(machineID)
settings := sonyflake.Settings{
StartTime: st,
MachineID: func() (uint16, error) { return sonyMachineID, nil },
}
sonyFlake = sonyflake.NewSonyflake(settings)
if sonyFlake == nil {
panic("sonyflake not created")
}
id, err := sonyFlake.NextID()
if err != nil {
panic(err)
}
fmt.Printf("Int64 ID: %d type of: %T -> Type %v -> Value %v \n", id, id, reflect.TypeOf(id), reflect.ValueOf(id))
}
代码解析:
- StartTime:类似于
snowflake
,我们通过StartTime
设置了ID生成的起始时间。 - MachineID:通过
Settings
结构体的MachineID
字段指定机器ID的获取方式。
选择哪个库?
bwmarrin/snowflake
和sony/sonyflake
都提供了基于Snowflake算法的分布式唯一ID生成器。选择哪个库取决于你的需求:
- **
bwmarrin/snowflake
**:成熟、广泛应用,如果你需要生成不同进制的ID(如Base2, Base64)或对时间戳的精度要求更高,可以选择这个库。 - **
sony/sonyflake
**:优化了一些性能细节,更适合对性能有更高要求的场景。
结论
Snowflake 算法通过简单却有效的方式解决了分布式系统中唯一 ID 生成的问题。无论是 bwmarrin/snowflake
还是 sony/sonyflake
,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让我们可以在 Go 语言中轻松实现这一算法。在具体应用中,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库,以确保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。